近年來,靖西市依托水質、地理等自然資源條件,采取稻田升級改造、合作社抱團、政府引導等措施,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 2022年稻田黑鯉產量每畝均獲魚量46.2公斤,稻漁綜合產值畝產值均5000元以上,2022年全市稻漁綜合種養發展達5490畝。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通過運用生態學和現代科學技術,靖西市將水產養殖與水稻種植有機結合,建立稻漁共生的生態循環系統,有效改善稻田生態環境,減少病蟲草害發生和農業面源污染,為市場提供更高品質的稻田米和魚。綜合種養模式大大節約了農田使用面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稻漁之間互相補充、利用,有效減少了水產養殖與水稻種植中的物力、財力投入,具有一定的生態環保功能,如降低農藥、化肥等使用,為農民創造了更大的盈利空間的同時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提升了食品食用安全性。 科學管理, 生態高效。為進一步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規范化建設,靖西市從田間合理布局、稻田選擇與布局、養殖與技術配套等方面進行規范,嚴格按照“溝坑占比不超過10%” “丘陵山區水稻單產不低于當地水稻單作平均單產”等技術指標與要求,加強稻漁綜合種養主體管理。利用稻田水面養魚,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排泄糞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構建“稻—魚”共生生態循環系統,保障良好的水質和環境外,還可以獲得原生態美食。一田雙收, 稻漁雙贏。采用稻漁綜合種養方式,可有效減少對化肥、農藥等的使用,從而降低了水稻種植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確保了生態環境安全。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下,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因此不論是水產品還是農作物都更為綠色環保安心。近年來,土地撂荒較多,靖西市積極整合土地資源,積極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有效解決了農田荒廢、土地資源閑置浪費等問題,提升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也為農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傳統工藝 ,環保生產。與傳統種植、養殖方式相比,稻漁綜合種養采用傳統稻田養殖,一般選擇低洼田地,對這些地塊優化了水稻種植工藝,嚴格要求種植人員在向水稻施肥、噴灑農藥時,需盡量采用無公害方式進行,如采用葉面噴灑、噴藥后及時大換水等方式,最大程度降低農藥對水產品的危害,在提高了水產品存活率的同時也有效降低了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確保了生態環境安全。2021年,以靖西市稻魚養魚模式作為桂西北山地稻魚復合系統組成部分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將傳統的稻田經過改造,綜合利用,實現一水兩用,既可種稻,又可養魚,收到一舉多得的成效。